高昌北凉写经对后世的影响——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中心
编辑:2021-08-19 10:33:12
——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中心
姓名:吕丽军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
《书法赏评》2016年第四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年1期
摘要:“河西北凉” 与“高昌北凉”均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都大力崇佛,而“高昌北凉”的佛教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统治者建塔立像写经。本文以法师鸠摩罗什译经为中心,结合唐代相关题记,对高昌北凉写经进行剖析研究,以探究其对后代写经制度的影响。
一、鸠摩罗什译经分析
1. 《持世经》,鄯善县吐峪沟出土的卷残页卷末题:“持世,岁在己丑, 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经。吴客丹阳郡张休祖写, 用纸廿六枚。”
3.《十住论》,吐峪沟出土的第七抄本残片题有:“十住论第七。凉王大且渠安周所写(下缺)。愿一切众生深解实相悟无生忍。用纸廿三张。”
经名 | 写者 | 书写地 | 书写时间 | 译者 | 供养人 |
《持世经》 | 吴客张休祖 | 高昌 | 449年 | 鸠摩罗什 | 且渠安周 |
《菩萨藏经》 | 书吏臣樊海 | 高昌 | 457年 | 鸠摩罗什 | 且渠安周 |
《十住论》 | 且渠安周 | 高昌 | 未知(444年--460年) | 鸠摩罗什 | 且渠安周 |
《华严经》 | 未知 | 高昌 | 未知(444年--460年) | 佛陀跋陀罗 | 且渠安周 |
写经于经文前面有首题,即标明所写经文的全称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写《华严经》。经文结束有题记,内容通常包括所写经文名称及具体章节,如“第二”、“第七”,另有抄写者、供养者,发愿文、用纸数、校对者等等。根据情况不同,有的题记较为简单,有的信息详细。供养某经即是某人出资请人写经,《十住论》为凉王且渠安周亲自书写,“供养”已可表明对佛教的态度,而作为统治者亲自书写,则将对宗教的虔诚表达得淋漓尽致。写于449年的《持世经》题记中有“持世,岁在己丑, 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经。吴客丹阳郡张休祖写, 用纸廿六枚。”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中未直接命名此经,而是写为《某经持世》,可能是不确定经名,只得命名“某经”。中国的许多学者将其命名为《持世经》,如果按照题记惯例,如“十住论第七”“华严经廿八”则说明写的是《十住论》第七部分、《华严经》第廿八部分,那么中国学者的命名是有道理的,不明白敦煌研究专家池田温先生为何会如此命名。“己丑”为沮渠安周承平七年(449年),用干支纪年是汉人的习惯,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岁在癸丑”。“吴客”表明其来自江南,是一个大致的地理范围,“丹阳郡”为今南京,是具体藉贯。“吴客丹阳郡张休祖写”,居他乡而以客自称者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的用语习惯。张休祖不是凉国人,没有户口,不在其国官员“编制”之内,只是因了某种原因,或是战乱,或是访友,或是滞留而暂居他国。钱粮不够,只能凭写经度日,他日经济好转,或许会回到中原故土。与北凉同时并存的北魏时写经已是一种商业行为,唐代写经更是如此,凭写经可以有经济收入,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记载:“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左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再三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曾失落,书迹官楷不如也。”⑥在与北魏和南朝宋同时并存的449年,客居西域凉国的“丹阳郡张休祖”流落失所,将写经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有很大的可能性。
北凉的官方写经不仅极大影响了北魏、唐代的佛教写经,且影响了后世书写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的模式。
春秋谷梁庄公第三 闵公第四合为一卷。龙朔三年三月十九日书吏高义写。用小纸卅三张。凡大小字一万二千一百四言。②
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救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初校道士李览,再校道士严智,三校道士王感,专使右崇掖卫兵曹参军事蔡崇节,使人司藩大夫李文柬。③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咸亨二年五月廿二日书手程君度写。用麻纸十九张。装潢经手王恭。详阅大德灵辫。详阅大德嘉尚。详阅大德玄则。详阅大德持世。详阅大德薄尘。详阅大德德孙。太原寺主慧立监。太原寺上座道成监。经生程度初校。大物持寺僧大道再校。大物持寺智安三校。判官少府监掌冶署令向义感。使大中大夫行少府少监兼检校将作少匠永兴县开国公虞旭监。④
抄经量的多少与佛教兴衰有很大关系。《隋书》卷35《经籍志》中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象,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⑤官方组织的写经使得经文数量成几何倍的增长,而民间写经数更是难以计量。从唐代的写经数量可以知道唐代佛教发展的盛况,而唐代近三百年的统治是大量写经得以产生的前提。将唐代儒家佛家道家经典题记的书写格式与以上几件“高昌北凉”写经题记联系起来,能够看到他们中间有某种必然的书写传统的承继,及在承传中不断更新、不断补漏,不断严密化。唐代佛教大发展是因为皇帝的重视与身体力行,统治时间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昌北凉”统治只有十八年,****统治者虔诚地供养佛经并亲自书写,从以上分析的几件凉国写经题记来看,这十八年内的写经制度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并已形成一定的规矩与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了后代写经,同时可以推断出当时凉国的佛教在官方及民间的普及程度以及发展的高度。当然,“高昌北凉”佛教发展及写经模式也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而有所进步的,但是“高昌北凉”又是居于这个发展链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可看出“高昌北凉”对传播佛教所做出的贡献及对后代写经的深刻影响。
注释:
①②.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出版,207页
④.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出版,211页
⑥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