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从故宫爆棚看艺术展览


编辑:2021-08-19 10:26:44

从故宫爆棚看艺术展览

          作者:吕丽军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

 发表于《书法报》2015.10.28.言论版

2015.11.20 《中国改革报》第9版

    故宫在武英殿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场面火爆:早上开门后要“奔跑”,这些“奔跑”者,有的是大妈,有的是淑女,有的是老翁,……各色人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其拼命劲头像是超市搞促销,要把所有便宜东西一下抢到自己篮子里,又像叙利亚难民要离开地狱飞速奔向“理想国”。尽管从故宫大门到武英殿的路曲折离奇,但依然阻挡不了芸芸众生对艺术的“虔诚”,主办方甚至打破博物馆工作制度而延长三个小时闭馆。有人排队六个小时还没进入武英殿,在等待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事情:陌生的孩子们玩到了一起;从未谋面的年轻男女以艺术为媒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人因等待时间过长进行投诉却掉了下巴,只好先去医院修复……。我想,这些观者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明白《石渠宝笈》和武英殿是什么,只是感到这几个字太文雅、太有文化内涵、太神秘才“来此一游”以满足好奇心。

    此次展出的作品很够份量,如《清明上河图》《伯远帖》《游春图》《洛神赋图》等等。武英殿过去也一直在办展览,但当时的状况是工作人员多于观者。时至今日,情况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一日的人数也许能比过去全年的人都多。人们来这里主要看什么呢?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清明上河图》,这是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说出的中国古代名画。这画的影响太大了,小人书、影视剧、装修广告……,哪里都能看到她。在观展现场,《清明上河图》前挤得密不透风,旁边有工作人员一再催促离开,等待了,只能看几分钟,或者只有看几分钟的耐心,绝大多数人像饭后散步一样看完此画后就立即离去了,也许还有几分失望,而附近的其它传世名画却门可罗雀。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讲,这就像一群饥渴的难民进入到一个屋子里,只去米花,而不去享用主人精心准备的牛排。无独有偶,近一个国外的印象派画家的画展,没有一幅原作,票价很高,这种情况下竟然还启用了像银行一样的叫号机制。是大众干涸的心灵很需要艺术的滋养吗?是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很高吗?原因是什么?艺术不论古代还是当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她永远都是只能在一小撮人当中才能理解的东西。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是专门为帝王服务的工具,晋韵风流也只是在类似王羲之、谢安、虞信他们这样的与政权紧密联系的豪门大族内流行的书风,他们可以“仰观宇宙之大”,社会下层不可能有他们那样的心情与闲暇,发出“上品无寒门”喊声的鲍照就不行。都说昆曲、书法、京剧是国粹,但对之钟情的人一定比三流歌星的“粉丝”少,比喜爱广场舞的大妈少。艺术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这些东西都需要长久的学习与训练才能掌握、才能读懂、才能理解、才能评价、才能欣赏、才能传承。**珍贵的宝石给了一个不懂的人,他当然不会懂得其价值,或者会扔掉,用古代祭祀的礼器喂猫的情况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当艺术领域中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都少有人懂,其它艺术又会有多少人能理解呢?艺术不需要普及,也无法普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即使是农民也是种地的专家。让文学家去种地,让工人去唱歌都不现实,艺术不需要普及,就如同我们不需要知道手机的制作过程,但依然使用手机,不需要知道天体的运行规律,但也不妨碍我们正常生活一样。自然界有的分类原则,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有寿命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为后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艺术品,有的在流传过程中去了国外,有的永远消失,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些珍宝是很幸运的事,但是以现在这样的模式去展示他们,显然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会毁掉这些珍宝。如果去参观《清明上河图》只是为了数一下里面有几个人摔倒了,有几座城门,只是为了附庸风雅留此存照作为谈资,显然没有达到展示此画的目的,大多数观者只是一种“看个热闹”的心态,像在大街上看要猴一样,图个开心而已。如果是面对这样的观众,展出真迹实在大可不必,只需展出复制品足够了。故宫里的珍品是全部中国人民的财富,所以,在展览方面要非常谨慎,展什么,什么季节,面对什么样的观众,限制人数方案,这些应当充分考虑。中国人向来喜欢凑热闹,看到大马路上排了很长的队,不问这是在做什么,先排上再说,买麻花也排队,买色拉油也排队,买卫生纸也排队,总之,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也不先问问自己确定需要这些东西吗?

自然界每秒都在变,当今社会也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先贤留下的艺术品也在不断衰老,因此我们的展览理念、展览模式也迫切地需要调整,观者的观展目的、欣赏水平、观展心态也要调整,需要调整的还很多, 如此,大众的艺术素养也能更高一些。中华民族的艺术品方能存世更久一些!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
此号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