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吐鲁番出土北凉时期写经题记研究―――以《优婆塞戒经》为中心


编辑:2021-08-19 10:17:45

发表于2015年1月 《书法赏评》

关键词:北凉;写经;佛教;优婆塞戒经;

    “五凉”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前凉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后凉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南凉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西凉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99年,历时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期相始终。《魏书·释老志》有:“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这一记载告诉我们:一,凉州地区从前凉到**后被元魏吞灭的沮渠北凉,近一个半世纪,各政权都认同佛教;二,河西地接西域,故佛教兴盛塔寺林立,处于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文化的交汇之所、佛教东传的必经关口、中土信奉者求法的主要途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僧竺法护及其弟子东行,施道布法,传播佛教文明。本文通过考察一件北凉时期丙寅年的《优婆塞戒经》写经题记,以期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与佛教发展状况。

    从日本学者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中,可发现“五凉时期”的写经题记以北凉居多。北凉政权只有短暂的43年,与汉唐明清执政时间相比可谓是昙花一现,但是其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对其它后世政权以佛治国理念的影响却至关重要。北凉政权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中心,继承前代政权的文化传统, 从开国到国灭,上至皇帝下到农民,社会各阶层都对佛教极度虔诚。政府以佛治国,大量译经写经、建造塔寺造像。整理北凉的写经题记,有助于了解这时期的政治形势及佛教在北凉发展的状态。现将有明确记年的题记整理为下表: 

“太岁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余人。共于都城之内。请天竺法师昙无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月二十三日都讫。秦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历代三宝纪》卷九有“优婆塞戒经十卷 承玄元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凉州城内出。道俗等五百余人同听。

沙门道养笔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菩萨”的名称,自佛教东传后,在我国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词,但人们所了解的与此词的真实本意却是大相径庭,百姓多以木像泥胎为菩萨。考“菩萨”之本源,原是印度语音的简译,全音为“菩提萨埵 ”,“菩提”义为“觉”,“萨埵”义为“有情”“众生”,合之为“觉有情”。义为“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是指能发菩提心的有情,有大智慧上求菩提,有大悲心下济众苦,便是菩萨。《大乘义章》十四有:“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有:“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人能自觉复以之觉他。不是木偶傀儡,而是具有菩提心者才是菩萨。

二、写经的时间地点考察

“义熙……八年,蒙逊攻焦朗,杀之。据姑臧,自号大都督、大将军、河西王,改称玄始元年,立子正德为世子。”“景平元年三月,克之,契奔伊吾。八月,芮芮来抄,蒙逊遣正德距之,正德轻骑进战,军败见杀。乃以次子兴国为世子。是岁,进蒙逊侍中、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牧、河西王、开府、持节如故。”“太祖元嘉……六年,蒙逊征桴罕,时乞佛炽盘死矣,子茂蔓大破蒙逊,生禽兴国,杀三千。蒙逊赎兴国,遂谷三十万斛,竟不遣。蒙逊乃立兴****弟菩提为世子,朝廷未知也。七年,以兴国为将军、河西王世子。其年夏四月,西虏赫连定为索虏拓跋焘所破,奔上邽。十一月,茂蔓闻定败,将家户及兴国东征,欲移居上邽。八年正月至南安,定率众御茂蔓,大破之,杀茂蔓,执兴国而还。四月,定避拓跋焘,欲渡河西击蒙逊。五月,率部曲至治城峡口,渡河,济未半,为吐谷浑慕璝所邀,见获,兴国被创数日死。”

    组织翻译《优婆塞戒经》的工作即在426年。为什么在4月23日---7月23日呢?这是坐夏,是佛教徒的一项修行规定。《大唐西域记》卷二有:

    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的雨季不便出外乞化,所以集合弟子讲经说法。安居制度的制定,始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采用。由于印度地处亚热带,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正处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期,出家人为避免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于是规定在此季节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安居的时间分两种,通常视雨季而定:一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二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中国学习印度安居制度,但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入乡随俗、“因时置宜”。按气候及风俗的实际状况,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坐夏。中国的安居制度始于姚秦时代,约公元400年之后,也就是北凉刚开国初期。当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依之而行结夏。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安居之始,举行法会仪式。佛在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因本身还无法独立,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修学达到一定境界,能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听闻佛陀说法,与同道互相切磋交换心得。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佛教徒“坐夏”时期,专心坐禅、诵经、写经、诵戒本。僧人的资历以“坐夏”的次数衡量。例如僧稠,“春秋八十有一,五十夏矣”,是说僧稠八十一岁,“坐夏”五十次。在《出三藏记集》卷十有:“时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遂以乙丑之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理味。……至丁卯岁七月上旬都讫。通一百卷。会凉城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全唐诗》第554卷有唐代诗人项斯《寄坐夏僧》:“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

三、昙无谶与佛教传播

“天竺沙门昙无谶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大沮渠河西****。至德潜著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兹之遇哉。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此大涅槃经。初十卷有五品。其胡本是东方道人智猛从天竺将来。暂憩高昌。有天竺沙门昙无谶。广学博见道俗兼综。”

    敦煌写经因20世纪初外国考古者的介入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等原因,使得同一经卷也四分五散、支离破碎。现在已知的北凉《优婆塞戒经》残卷有:1,山西博物院藏卷六残卷;2,上海图书馆藏卷四残卷;3,日本京都博物馆藏题记;4,中国****博物馆藏卷六残卷。国博馆藏卷六残卷纵24厘米,横142厘米,约300 多字,其纸质、风格、内容与山西博物院藏残卷相似。山西博物院藏残片纵23.5厘米,横20厘米,书写内容为《优婆塞戒经》卷六《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大部分文字已经残缺,可识者约146字,其背面还有粟特人所抄经文文字。北凉政权所在地为西北边陲之地,其统治者本身就是来自匈奴,此地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粟特人因商业目的而大量涌向凉国,此时正是执政者重视佛教传播与佛典翻译工作之时,粟特文字的抄经也说明了佛教在当时不但在汉人中而且在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广大的信奉者。此外还有吐蕃文、梵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突厥文、回纥文、婆罗迷文、龟兹文等文字写经。长相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经济水平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没有阻挡住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越是在社会无序的时候宗教的发展越发达,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需要在精神****得到补偿。各族人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了一丝光线,虽然这光线是那么虚幻,但至少让人有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人们在佛教中知道了为什么我现在会受苦,为什么我现世会享福,如何做能够免得来世再受苦,各阶级的人都能在佛教中找到自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能在佛教中找到解脱的出路与方法,于是人们在现世不再与命运抗争,而是一心为善,期得下世成佛修成正果。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其本身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义、仪轨以适应汉人的习俗与文化传统。佛教对百姓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更是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工具,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北凉统治者及后世统治者对佛教极为重视。佛教从西方的天竺向东方的中国传播,要做的件也是重要的事情就是译经,这就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及大量的翻译人才,北凉是当时**重要的一个佛教传播基地,译经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大量术业有专攻的精通佛学的人才,这为佛教的普及做好了人才储备工作,在北凉之后的一些政权,其弘扬佛法的中坚力量就是来自于北凉。难以想像,如果没有北凉,如果没有昙无谶之类的译经人才,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情形。

⑴《晋书》中华书局,1997。

⑶《全唐诗》岳麓书社,1998。

⑸《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93。

⑺《北史》中华书局,1997。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
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