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编辑:2021-08-19 10:47:26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来源: 时间:2021-06-14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作者:吕丽军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  职称:讲师

                                                       发表于《书画》2019年7期

摘要:陈巨来先生是20世纪的篆刻家,《安持精舍印话》为其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对前人有精深的研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其“不同于俗”的批评观、“自得其得”的创新观、“雅静秀润”的审美观对其后的印人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陈巨来;篆刻家;安持精舍印话;

    《安持精舍印话》为陈巨来先生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印话》字数不多,将近三千字,是平日对篆刻思考的一些心得体会。《印话》原文附于其《安持精舍印冣》印章集中,有代表性的数百方印章加上《印话》,可以反映陈巨来的篆刻艺术成就。文中没有就一个问题深入分析,只是点到为止,但也可见陈巨来的关注点及主要倾向。

一、“不同于俗”的批评观

    “章法**要,刀法其次”。有爱好者问关于刀法的问题,希望陈巨来传授多种刀法的奥妙,得到的回答却是“章法**要,刀法其次。”陈巨来认为传说中的多种刀法是前人故弄玄虚之语,不可相信。他不否认有刀法,在他人煞费苦心总结出几十种刀法,把刀法至上化,让学者无所适从之时,陈巨来不同流俗,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实践支撑自己的主张。

    “客有就余而问曰:君于篆刻历有岁月矣,于刀法必究之有素,何谓冲刀,何谓涩刀,何谓切刀,何谓留刀,此中微妙,可得闻欤?余曰:否!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于古而已。章法**要,刀法其次者也。旧传一十四种刀法之说,是古人故为高谈炫世之语,未足信也。”

    在章法上,陈巨来走的是工稳一路,不尚奇险,不作变形夸张。如四字印通常是四字空间均等,有些是笔画繁者拉长,简者降低高度给繁者让出空间,于是形成对角字拉高,另一对角字压扁的形式,如书法中的各尽字之真态,令繁者扩大,简者减少占用空间。“愈后愈佳”。不论书法还是文章,人们常认为古代为经典,后人要学习前人,如明代“公安派”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陈巨来认为其他艺术门类是古强于今的,只有印是后强于前,因为历史不断发展,出土物不断增多,可以学习的对象在不断丰富。他确实做到了“愈后愈佳”,前人的一切篆刻资源成为他创作的营养来源,他对各时代的印章甚至时人也深入研究,拓展了眼界,扎实了根基,达到了圆朱文印章领域的顶峰。“黏边”的误读。在时人的朱文印中,多喜黏边,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人认真思考,只是照搬而已。陈巨来分析了古铜印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认为“黏边”不是古法,更不是字法,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而是自然风蚀原因所致,如果一定要说其原因,那个原因就是“时间”。现代人之所以学这种效果,那是后人审美上的追加,印章本来面目并不是这样,印人不当以此为法,如学书者,学古碑之剥蚀是不对的。他给印章以本来的干净面目,不受时间影响,在这一点上,他与汪关、黄牧甫一致。对待古代的印章,他经过了理性分析与思考,他批评时人不知所由,盲目模仿,实际上这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相关。

二、“雅静秀润”的审美观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创作主体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主体的审美观决定作品的形式与风格。“风格即人”是适用于陈巨来的篆刻艺术的。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学说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理念影响了中国文化,影响了各时代的中国人,即使佛教进入中国,也经由了一个汉化过程,把儒家的观念融入到佛教当中。在儒家学说影响下的中国诗歌倡导“中庸”的审美观,倡导“中庸”的表达方式,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任何无节制、不合度的表达方式与艺术形式都会自然中止生命。文学的审美影响了中国艺术,篆刻自然也深受影响。陈巨来的审美是“中庸”的,合度的,他生活于民国时和新中国初期,且一直在官方体制中任职,民国时曾在政府部门负责印章事务,还为何应钦刻过重大仪式上使用的印章,为很多重要人物刻过名章。官方色彩、体制、印章使用场合与使用者,这几方面的制约,使得他的印章风格首先是实用的,而不是表达情感。重要人物的名章不容许他有表情的倾向,重大场合的印章也需要庄重,为官方制作印章的经历也使得他形成了与官方审美一致的形式与审美模式,这种官方的要求即可以代表时代的审美。现代社会的银行、政府、企业等等机构用的印章均为机器所制,在没有机器制印的年代,政府机构的公务公章、企业印章等等用章全是人工刻制。秦汉印章也是人工所为,以实用为首要目的,工整、大方、美观是**基本的审美,表达情感则谈不到,正如我们不可能从今天的一个机器公章上找出情感线索来。

    “要之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划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毫无;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之宋体书,生硬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

    “雅静秀润”印风没有将普通大众挡在篆刻艺术的大门外,可以说陈巨来的风格对普及篆刻艺术功不可没。陈巨来印章风格有深远影响,其关键即是这种风格符合大众审美,同时也符合专业审美,雅俗共赏。如同启功先生的书法,专家与普通大众都可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均能完成审美过程。从欣赏接受角度来讲,其印不论文字是什么,不观者是否识得篆字,总是给人舒服的感觉,如沐春风,如在阳光明媚的三月游戏于山水间。相比于大写意风格的印章,陈巨来的风格更容易让人接受,大写意的风格给人破败、粗枝滥造之感,人们会认为没有学过的人也可以刻出来。当然大写意风格也有其独到的审美价值,但这是极少数专家才可以欣赏的美感,需要很深厚的艺术修养,普通大众无缘于此。

    陈巨来的风格稳重端庄,不走奇险怪乱之路,远离粗头乱服之貌,有庙堂气象,正大气质,光明磊落。就其线来讲,接受者都会惊叹其非人力之所为,如果要为圆朱文印章的线质定一个标准,那么,陈巨来的线就是标准。一根线要粗细不变,又要能放在一个字中合适的位置与其它线协调,而且一方印中,所有的线都是一样的粗细,不能有变化,这是极难的,即使用毛笔写也会有变化。让线有变化是容易的,不变是极难的,所以当代有很多官员都喜欢写行草,而没有一个官员写秦小篆,有很多人刻大写意,而走圆朱文之路的很少,就是因为这太难了,没耐心的人做不了。坐不了冷板凳的人做不了,急功近利的人做不了。陈巨来印文来自秦小篆,秦小篆的****特点就是笔画不能有粗细变化,字形要端庄稳定,有庙堂气象。学篆书者精于秦小篆的较少,因为规矩太多,甚至学习了很长时间,竟然一个合格的笔画也写不好。陈巨来的线与秦小篆的线有相通之处,同时,这也给人以明晰确定的标准。从整体来看,陈巨来追求的就是线的不变,章法安排的稳重与线的不变是一致的,他的功力已经达到了机器才能达到的程度,这令当时人和现代人叹为观止。

    陈巨来生活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当时的一切文字资料都是手写,甚至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很多地方的文字资料还是手写。手写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的整齐,机器化时代,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讨厌呆板整齐,要的是表现个性,体现出“我”的存在。如先秦时人们的书写达不到“工”,所以追求的是“工”,于是之后有有秦篆汉隶的整齐。陈巨来所处的时代与此相像,所以其印风受到推崇,一为时代原因,一为他的技艺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的程度,而统率其技艺的即是其“雅静秀润”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受儒家文化影响,受其生活的时代影响,受其工作经历影响,也受其甘于寂寞的性格影响。

三、“自得其得”的创新观

    艺术要有继承,同时也要有创新,陈巨来认为继承就要“合于古”,而创新是更为重要的,创新就是“自得其得”。当然,这个问题是辩证的,他自己也学秦汉印,学元明人,学时人。如其师法赵叔孺、黄牧甫。陈巨来有很多印明显是来自赵叔孺,有明显的仿制倾向,包括风格一样,字数一样,章法处理方式一样,这即是他的继承。仿制是学艺术的不二法门,比如书法上的临帖,绘画上的仿古,没有这个仿制能力与过程,艺术水平要提高是万不可能的。陈巨来没有止于简单模仿他人,而是在花大力气学习前人时人的同时,总结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

    “摹印一道,初学时固当依傍古人,以秦汉为宗。倘学成之后,仍以翻阅印谱,刻意临摹,左拉右扯,从故纸堆中得来,毫无自己面目,斯下乘矣。余意:初学者宜得人之得,然后进而能自得其得,斯得已。”

与其老师赵叔孺相比,陈巨来的风格类型不算多样,但是,他却是在“精”上用力,在“纯”上用功,在创造属于自己面目的艺术语言上沉潜,在艺术上,也只有深入的“沉潜”才能灵活的“转换”。他是一位在学习方法上有独到之处的艺术家,在继承上师法广泛,但又不是泛泛而学。他先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倾向,依此而不断抛弃与自己审美与性情不相合的东西。从艺术理论来讲,作为一个艺术家,创新是生命,创新是他的艺术存在的价值,****的艺术家应当是在其所从事的艺术领域内,在艺术语言、表现方法、艺术理念上有不同于前人之处,同时又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毕加索、张大千就是这样的典范。平庸者只会模仿,甚至模仿都模仿不像,只会随人脚跟。从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来看,历史是不会给简单模仿者留下一丝地位的,因为他们对这门艺术的发展作用极其有限、微不足道,每一个时代的每一门艺术都需要有艺术家来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而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创作理念不能与时代精神相合时,必然会被时代淘汰。陈巨来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突破了旧的形式与语言,因此,其印章风格成了后代印人的“范式 ”,建立“范式”的人即是艺术史上的重要一环,历史一定会给予这样的人相应的地位。

注释: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安持精舍印冣》[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5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安持精舍印冣》[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56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安持精舍印冣》[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57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
此号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