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军专著《英藏敦煌写本文献研究》出版
编辑:2023-04-16 19:07:35
敦煌写本是20世纪初叶被发现的文化遗产,丰富、广博、*的内容使其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写本自其被发现开始就散落于海内外。其中英藏敦煌写本文献总数约16000件,蕴含着重要的佛教发展史、社会史、科技史、文字演变等信息,其特殊性在于是中古时期的手写本,与现存古文献多为宋以后刻本颇有不同。
吕丽军专著《英藏敦煌写本文献研究》一书即以英藏敦煌写本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涉及与之相关的石窟造像题记、唐代书写教育等问题。全书共15篇文章,其中10篇研究英藏敦煌佛教写本。
《从英藏S.2711等佛教写卷看吐蕃时期写经机制》一文将英藏S.2711《金光明寺写经人名》、S.7945《僧俗分团名簿》等几件表面不相关的、残破的经卷联系起来,探寻其内在联系,为无纪年的写卷确定书写时间,同时梳理出吐蕃官方写经的运行机制和流程。
《从英藏敦煌S.0996题记看北魏冯熙崇佛》通过对英藏敦煌写本S.0996《杂阿毗昙心经卷第六题记》多角度、多层面考察,分析出北魏统治者在大量供养佛经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制度、写经制度,并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写经模式;佛教经典目录和写本的积累为以后《大藏经》的形成积累了素材;分散各地的数量庞大的供养佛经需要强大的权力和经济基础作支撑,冯熙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非普通贵族、官僚所能比。
4篇研究与中古佛教相关的石窟造像及题记。其中《云冈〈五十四人造像题记〉与北魏弥勒净土信仰》将碑刻文献、传世史书文献、佛教文献结合,分析出此题记及造像反映了北魏的弥勒净土信仰,这种信仰的产生来自弥漫于社会的佛教末法思想、执政者的倾向及社会危机。《“一佛二弟子”模式的成熟与天龙山第3窟》通过对每幅图像的详细解读并与同类图像对比,用图像证实前人用考古学方法推测出的天龙山3窟建造时间,从文献、佛教用具、服饰等方面考证图像内涵。
1篇研究与敦煌写本相关的唐代书写教育,即《唐代书写活动略论》,通过对与敦煌写本相关的唐代书写教育进行研究,从职业书写群体、贵族和庶民的书写教育、科举制度中的书写要求几个层面来认识唐代的书写问题。得出了“唐代皇帝将贵族的书写教育制度化”“唐代科举对书写水平有严格要求”“追求实用性是唐代书写教育的*主要特征”等结论。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敦煌写本、敦煌石窟、敦煌学学术史、敦煌地区历史遗迹等,涉及很多专业,即使是写本研究,也涉及古汉语、中古史、佛教、书法等多领域,唯有打破学科界限,才能融会贯通,取得研究上的突破。本书从写经机制、字体演变、写本形态变化等方面对英藏敦煌写本文献进行考证,从书写文化角度看待石窟造像题记,从整个唐代书写教育的层面看待写本,将写本研究、石窟研究、书写研究相融合当是本书的亮点,而这些与作者的多领域研究背景分不开。
书名:《英藏敦煌写本文献研究》
作者:吕丽军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
版次:2022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49-2888-4
定价:88.00元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