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汉字字体文化传承的喜与忧


编辑:2021-08-19 11:41:34

文字是人类传情达意的抽象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蕴涵世人之精神。在新的内容、媒介种类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让文字的风貌来反映技术、文化、人心的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理由以自己的方式造字和用字,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实践。我们同时也处在一个中国当下的“语境”中,中文的文字设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日前,由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语境·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同行业数十位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上,就当前字体字库行业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情参与”的背后 却是“人才凋零”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书写字体。书写介质从龟甲、兽骨到青铜器,再到竹简、草纸,现在已进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计算机字库为字体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信息时代更需要字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广告设计等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更多新字体的出现。

在“中国语境·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论坛”上,第六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全部揭晓。这届大赛可谓是“竭力推陈出新”,在延续往届固有板块“主题字体设计”、“创意字体设计”之外,新添了“字体设计应用”竞赛单元,使大赛不仅重视创意,更兼顾字体的实际应用。这一突破性创新也获得显著的效果,据统计,这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参赛作品3257份,其中除主题字体——仿宋作品213份,创意作品1878份外,新板块字体设计应用作品高达1166份,参赛作品数量是历届大赛****的一次。

论坛上,不乏来自于行业领导、业界专家的富于激情的演讲或直言相对的讨论,但无论观点如何,却都难掩其对于本届字体设计大赛所获效果的肯定与赞赏。透过大赛,业界专家们或许看到了国内字体设计领域得以拓展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字体文化得以继续发扬的未来。

专家们的欣慰源于此次大赛对字体行业人才的大力发掘,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字体行业面临“人才凋零”的现状。信息时代,由于人们在中文字体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尚不强烈,以及****在中文字体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致使字体设计企业逐渐减少,进而导致以下现状:学设计的人很多,愿意做字体设计的很少;由于字体行业几乎不赚钱,待遇低,即使之前做字体设计的****人才也随着行业的凋零纷纷转行……当前我国字体设计公司已不足5家,全国字体设计从业人员不超过500人……

泱泱大国5000年文明史,文化不可谓不丰厚,人才不可谓不多,而字体设计界却“不可谓不孤独”。或许这就是业内人士欣喜于新一届字体设计大赛参与度更广的原因——人才才是关键。

“重视应用”反遭遇“谁来买单”

20世纪60年代,根据汉字形体演变规律和社会应用需要,****对汉字字形进行了整理工作,为汉字的规范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字形的规范化与字体品种的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保证汉字字形符合相关规范,又要给汉字字体的创新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所谓汉字字体创新,不仅仅是字体形式的创新,更是其现实应用表现形式的创新。落地应用无疑是本届字体设计大赛的****亮点,不仅因其提倡“创意走进市场”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理想结合现实”的哲学角度也深度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的主题。而其看似“将文化商业化”的外衣下,实则真正意义上助力了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或许是10年后,中国字体设计界可以回过头来说:第六届中文字体设计大赛是当代汉字字体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

重视字体应用所带来的直接结论便是:字体需要市场。市场表现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字体设计的进程,这也是字体在重视应用后所要面临的****个问题。然而当前国内大环境所带给字体应用的市场却并不乐观:据统计,韩国字库行业年收入3000万美元;日本森泽公司字库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美国字库企业蒙纳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而在中国,字库厂商因为盗版,还在为生存挣扎。盗版猖獗,社会关注度低,使用者认知偏差,国内中文字体设计艰难踱步,正是这些因素综合所致。

保持汉字字体创新,重视字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运作问题,更是牵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化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致,尚需要整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环、甚至包括行业措施决策者的共同努力。

“权威评审”也无奈“与国际差距”

如果说“重视应用”是第六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的****大亮点,那“权威评审”作为紧随其后作为第二大亮点则毋庸置疑。专家评审团由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和地区的多位国际****字体和艺术界权威人士共同组成,不仅有国内知名的王敏、王序、徐冰、邱振中、朱志伟、齐立、靳埭强、吕敬人、李少波等专家学者,也有来自韩国的平面设计界大师安尚秀、来自日本的****字体设计大师今田欣一。

有趣的是,在当天论坛上谈到中国与日韩、欧美等国在字体设计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时,与会专家学者并无诧异,反而均显淡然。原来,与国外字体设计发展的差距早已是我国字体设计领域的多年隐痛。以日本为例,日本有20余家规模性字体设计公司,而我国当年的七八家字体设计公司已锐减到现在包括方正在内的四五家,在设计和生产能力上与日本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共设计出近400余种印刷字体,而日本则有近3000种。

“看似惊人”的数据实则早已把专家们置于无奈,这也是即使有国外专家在场也毫无避讳谈国际差距的原因所在。不过,无奈不等于无视,正视并力图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国走出字体文化发展困局的重中之重。

汉字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计算机中文字库是汉字艺术在信息时代的体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技术手段越来越民主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理由以自己的方式造字和用字,随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意或应用。然而,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我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却也遭遇诸多“纠结”,如何才能让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让中华文明在信息化的今天能以计算机字体的形式得以延续,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太原书法培训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
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