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山西书法四十年


编辑:2021-08-19 11:11:45

山西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元明以后,渐趋衰落。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衰落呈加剧局势。衰落首先从经济衰落开始。山西票号曾是清末财富的象征,而清王朝的灭亡将山西的票号也先后逐一埋葬。同中原与江南相比,山西简直是穷山恶水,一旦失去其发达的商业与金融业,山西的落后便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但经济的落后并不与文化的落后完全同步。山西的书法文化并没有衰落到像山西的经济那样不可收拾的程度,而呈继续发展的态势。

山西的衰落,与山西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有关系。这种封闭,也表现在文化上面。民国时期,山西出现过一批书法大家,但因与外界交流过少,使他们在全国几乎没有影响。河南曾出版过一本民国书法选集,山西的书家一个也没有选入,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直到二十世纪末,山西书法家才走出了这种被动尴尬的局面。

山西现代书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比较活跃。从那时起到现在,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书法家队伍。建国后不久,山西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书法篆刻组织。一九五九年,在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郑林的倡导下,由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发起,在太原成立了“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筹备小组”。在“文革”前夕的一九六二年,举办了“山西省首届书法篆刻展”。七十年代,书法活动一度接近终止,只在美展中加入个别书法作品。同时与浙江、江苏两省举办过书法交流展。一九七七年,“文革”刚刚结束,山西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便成功举办。一九七九年,山西书法研究会恢复活动,郑林任理事长,徐文达、朱焰、李之光任副理事长。接着举办了山西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另外,还举办了“山西省首届榜书展览”。一九八一年,“全国****届书法篆刻展”巡回展在山西举办,山西书家十九人入展。一九八一年五月,全国****届书代会召开,山西徐文达、李之光、朱焰参加了会议,中国书协宣告成立,同年十一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便宣告成立了,这在全国省级书协中是成立较早的一个。首届书协主席团为,主席郑林,****副主席徐文达,副主席朱焰、姚奠中、李之光、王善清。之后,一九八七年、一九九五年,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全省书代会。林鹏当选为二届主席,副主席为王朝瑞、陈巨锁、赵承楷、赵望进。第三届主席团,主席赵望进,常务副主席田树苌,副主席文景明、王治国、陈巨锁、赵承楷、袁旭临、樊习一。二○○二年七月,山西第四次书代会召开,第四届主席团成立,主席李才旺,副主席田树苌、柴建国、沈晓英、王陆、刘锁祥、姚国瑾、李晓林、韩少辉等,韩清波为秘书长。到目前为止,山西书协已举办了六届山西省书法篆刻展览,四届书学研讨会。

除省书协以外,还有一些书法团体也相当活跃。如“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等。篆刻是山西的弱项,但仍有太原“天龙印社”、运城的“河东印社”、临汾的“尧都印社”等近十家印社不时举办活动。另外,其他各地方书法协会、高等学校书法学社(如山西师大书法学会、山西教育学院书法学会等)等更活跃于不同的地方。伴随着协会的出现,各种级别的展览也层出不穷。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曾举办过四届师生书法展,一次全国书法比赛,多次举办书法学术研讨会及书法家专题研讨会。山西省青年书协也举办了首届书法展,并主办了内部报刊。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差不多每年都举办老年书画展。这些团体与省书协一道促进了山西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属于书法家的个体劳动创造,其核心便是书法家。我们以下便以书法家为核心总结一下山西四十年来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果。

山西书法家,从六十年代起,四十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老一辈书法家、中老年书法家、青年书法家。

老一辈书法家主要有郑林、董寿平、卫俊秀、李长路、陈曼若、郭伯英、段云、姚奠中、朱焰、徐文达、张颔、林鹏诸先生。中老年书法家有陈巨锁、赵承楷、王朝瑞、田树苌、袁旭临、王治国、李庶民、樊习一、柴建国、贾起家、殷宪等。青年书法家有姚国瑾、刘锁祥、宋培卿、赵社英、仇官有、阴凤华、韩少辉、武磊、杨吉平、韩清波、王建魁等。其中李庶民、柴建国、姚国瑾、刘锁祥、杨吉平以书法理论见长。上述书法家均是影响全国的名家,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占有相应的位置。

老一辈书家的代表人物是董寿平、陈曼若、卫俊秀、姚奠中、林鹏。这几位书家均为具有深湛国学修养的老学者,除董寿平外,书法均为他们治学之余的特长。这是山西老一辈书家的一个重要特点。董寿平先生是名闻海内外的书画家,以画梅兰竹松和山水画名世,其书法以行草书见长,所作秀美苍劲,极得魏晋风流劲健之旨,又饶具书卷之气。陈曼若先生一生备受压制,祖籍湖南,与毛泽东同乡,五十年代反右时被毛泽东定为“极右分子”下放到山西的晋南师专,从此发誓不进北京城,在晋南临汾小城度过余生,至一九八二年去世。他在民国时期风流倜傥,与毛泽东、方志敏、徐悲鸿皆有交往。书法篆刻兼善,书法以魏碑入赵松雪行书,风流俊雅,笔力铿锵,足与叶恭绰先生比肩。卫俊秀先生更是坎坷一生,历尽艰难。他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能经历过的种种磨难,幼而失怙,大学毕业创办小学未竟便逢抗日战争开始,在家乡参加抗日活动险遭不测,之后流亡西安,在黄浦军校任教,解放后在陕西师专(陕西师大前身)又被诬为“胡风分子”,继而打成历史******,遣送回老家劳动改造,直到一九八○年平反,他已是七十岁的老翁了。正是这种常人难以经受的磨难,造就了卫俊秀常人难以企及的草书艺术。他的草书从傅山先生来,又与北碑相互融合,形成了苍劲而流畅、奔放而凝重的草书风格,笔者称他为二十世纪**有成就的四位草书大家之一当不为过。姚奠中先生与卫俊秀先生同窗,早年师从章太炎先生,先后在西南联大与山西大学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余事雅好书画,书法诸体皆能,而以行楷为善。其行楷祖师章太炎先生,有颜体书法的浑厚,亦有北碑之雄浑,苍劲端庄,文气郁纤,洵为大家。林鹏先生在老一辈书家中是****才情的一位,尽管他只是师范未毕业的一位小八路,但他的学习精神令人敬畏。他的学养可以做当代任何一所高等学校的教授,而且是****的教授。他是当代书法家中为数甚微的一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这使他的见解远远超出常人,他的草书艺术也远远比常人狂放、豪纵,可以说,他的草书是在世书法家中无人可以比肩的。

中老年书法家中,陈巨锁先生以章草名世,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他的草书浑厚朴茂,加上他的文学修养,形成了颇具文气的艺术风格。赵承楷书学北碑,兼取于右任,所作行楷平和简静,质朴无华,境界不俗。王朝瑞隶书,锋芒利,金石气浓郁,上法秦汉,旁参清人,个性独具,为在世书家中隶书。田树苌书法以行草见长,底子则是北碑,性豪爽,嗜酒,属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北方大汉,所作书法亦豪爽恣纵,每每逾出法度之外。王治国则以写“二爨”著称,为入选国展次数多的山西书家之一。近年探索“二爨”的行书化,每有所得。贾起家书法以赵松雪植其基,又辅以二王,以行楷书见长。所作行楷,风格稳定,点画到位,秀雅工稳,屡获殊荣。其他如殷宪以小楷见长,袁旭临以行书称能,樊习一能各体而行草尤善,柴建国则恪守正统,以行楷书**工,李庶民长于篆刻,各有所长,难以尽述。宋培卿以小楷工,略带行书笔意;赵社英性豪纵,却写得一手细腻精工的行书;仇官有用笔机巧,结字奇异,虽逐时风而颇耐人寻味;阴凤华以女子身份而刻一手乱头粗服的印章,极有男子汉气概,亦诚为难得;韩少辉师从王朝瑞,以隶书立身而稍具风貌;武磊以小行书名,用笔细腻工致,娟娟可人;杨吉平以行草书见称,自然爽利,具书卷之气;王建魁书路较宽,传统书法与流行书风双管齐下,为山西青年书家中手感者之一。其他如赵学义、韩志鸿、张忠民、李寅生、樊金平、张谟等青年书家实力也相当深厚。

总体而言,老一辈书家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笔墨技巧都堪称。与老一辈书家相比,中老年书法家便表现出文化修养不足的问题,而个性则比较明显。青年一代书家虽思维活跃,但缺乏独立的艺术思想,书法创作上存在明显的追风赶潮现象,千人一面的风格趋同情形十分严重。当然,这种情况是全国性的,是这一代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山西省的孤例。

山西近代以来出现的闭塞局面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改观。山西人保守、拘谨的特性在书法领域依然存在。八十年代以来,山西或山西籍几位书法家先后进京举办个人书展,都意外地引起书坛的震动——人们都大感意外,想不到山西尚有如此高水准的书法家。这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卫俊秀先生、姚奠中先生、徐文达先生、林鹏先生等。卫俊秀书展使卫俊秀被《中国书法》杂志列入次年的“现代名家”栏目,这在当时是一种破格,因为当时这个栏目的大部分人物都是已故书家。姚奠中、徐文达先生也大致如此。这几位书家的情况说明了山西人不注重宣传的保守与闭塞的特性。这种局面在中老年书家中依然存在。而青年一代书法家则相对好转了许多。青年书家频频在媒体中出现,他们的实际水平基本上与知名度相符,但的缺陷则是综合素质比老一辈书家差了许多。

山西书家书法面貌呈现多样的局面。老一辈书家各自成家,面貌独具。卫俊秀长于草书,是傅山书法的继承与发展。姚奠中长于行楷,敦厚典雅,文气郁纤。徐文达亦为学傅山的大家,七十以前,尚含拘谨,七十以后,大笔直放,蔚成大观。林鹏先生则才情独具,草书有宋克之秀雅,傅山之豪放,为当代为数不多的草书大家。中年书家也基本形成自家面貌。如陈巨锁的章草、王朝瑞的隶书、赵承楷的行楷、王治国的魏碑、田树苌的行草等,都是个性鲜明、风格独立的实力派书家。青年书家一方面由于年龄关系,另一方面也由于文化修养的不足,风格呈摇摆变化的特点,如前所述,个性较差。青年一代书家的传统文化修养急需补课,这是解决他们书法风格单一的**重要的因素。

山西的篆刻艺术则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以权威的篆刻社团西泠印社而言,山西的社员目前只有两位。篆刻人才相对困乏,篆刻艺术的氛围一直没有形成。二○○○年,山西书协曾编纂过一本《山西篆刻选》(赵望进主编),选编了山西一○七位篆刻作者的篆刻作品,从数目上来看并不算少,但从整体水平而言,则显然不算是高水准。老一代书家中,姚奠中、徐文达、张颔、林鹏、邓明阁均能篆刻,但除邓明阁以外,均属业余,偶一为之而已,且邓明阁篆刻在晚年格调逐渐下降,始终没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中年篆刻家有以肖形印名世的安多民,以细朱文、汉白文见长的沈晓英,以书法理论名世的李庶民等,而在全国有影响者也仅安多民一人而已,李庶民先生篆刻被理论名声所掩,而真实水平也并非特出者。青年书家中阴凤华以流行印风多次在全国得奖,而风格过于接近流行印风,个性并不明显,其他如赵学义、梁鸿等也稍具功力,余则亦多为业余,专攻者乏人。青年书家中的篆刻形势实不容乐观,应是山西书法的一根软肋。

山西的书法理论整体实力也较一般,但却不乏领头人物。卫俊秀先生、林鹏先生均为国学修养深厚的大家,卫俊秀的《卫俊秀学术论集》、《居约心语》,林鹏的《丹崖书论》、《蒙斋读书札记》等著作见解深刻,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全国****的书论著作。中年书家中,柴建国的《山西书法通鉴》融书法史与书法批评于一体,堪称我国地方书法史的巨著。李庶民先生的书法评论文笔犀利、深刻尖锐,且频频见诸书法报刊,在全国影响颇大。姚国瑾、刘锁祥的书论也常见于报刊。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的杨吉平则被评论家列为全国**有影响的四位书法批评家之一。山西书法理论的水准,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山西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标志着山西书法的发展潜力。

从八十年代起。山西书法逐渐与全国融为一体。近年来,山西书法对外交流逐渐增多。不仅有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展,也有如中日、中韩等中外书法交流展,极大地开阔了山西书法家的视野,增加了山西书法家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山西书家的自信心。在以李才旺先生为主席的新一届主席团组成以后,山西又承办了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等一系列全国性书法展事和赛事,使山西书法进一步介入全国书坛。山西汾酒集团又定期与中国书协、中央电视台举办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也为山西书法走向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山西书法的落后局面正在或已经取得改观,从相对角度而言,山西的经济如果说还是一个落后省份的话,山西的书法已经接近发达省份,其发展速度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久的将来,山西必然以书法大省的形象卓立于中国书坛,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写上重重的一笔。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


联系电话:13693298365(北京)
      
15035192158(太原)
此号微信咨询

                  


一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中央团校旁(万寿寺地铁站)


二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
(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  




版权所有:丽军书院  备案号:晋ICP备09008404号-1